2008—201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漆器專業”獲學士學位
1989年生於四川省成都市

漆器《合—系列,1號》被四川美術學院收藏,獲收藏證書
漆器《合—系列,1—3號》被評為第二屆“中建裝飾杯”畢業設計“奬學金優秀作品奬”
漆器《合—系列,1—3號》在四川美術學院優秀畢業創作,設計展中被評為“學院奬”

作品介紹

厚制“脫胎漆器”
1,脫胎漆器,又名“夾紵”漆器,一般漆器多以木胎,陶胎等等已成型的底胎為基礎在上面上灰(上灰,是用漆器專用瓦灰與漆調和,用牛角刮薄薄刮於漆器之上,目的是為了填補空隙,以及增加漆器的肉感和厚重感),上漆,做效果。
而“脫胎”顧名思義,就是裡面沒有“底胎”作為支撐,只有布,灰以及漆,相當於只有一層漆殼兒,“脫胎”在漆器製作中是難度最大,製作程序最複雜精細,週期最長的一種方式,同時珍貴程度和價格也遠高於木胎,陶胎等等製作而成的漆器。

2,本作品為畢業創作作品,耗時10個月,經過磨制器形,上石膏,上陶泥,裱布,上灰,脫胎,做內部結構,上漆,做效果,上漆,拋光等等程序,就脫胎漆器而言,其造型的成型難度(細長的三隻腿,在成型最初,裱布之前斷裂過很多次,很難成形,而且脫胎的時候很難脫掉)和脫胎後對內部結構的複雜處理(裡面的方形結構是脫胎之後又由另外的脫胎製作過程完成的)都是經過製作者精心設計,也是漆器中少有的,材料為大漆與腰果漆共用,大漆用作內部裱布,上灰,使其形態保持更加長久,腰果漆用作外部表面處理,更加光亮,兩種漆均為植物漆。

3,此作品表達了我綜合的心理狀態,正如作品的名字“合”,作品的雛形原是青銅器“鼎”,鼎多以穩重的形象示人,體型敦厚,而我則試圖讓它變得很小心,很“不穩”,於是我拉長了它的腿和身體,讓它出於一個“好像要倒”的零界點上,內部結構我又吸納了古代銅幣“天圓地方”的造型,我不贊成徹底的“原創”,因為任何行業以及技術,科學,理論的發展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包括“創造”也是以之前出現過的形式為參照,但是對“傳統經典“的“改造”也並不是作品的全部內容,“意外”是我想要達到的另一個重要目的,在外形上,我試圖讓它脫離傳統的影子,更具現代的特點,加上了蓋子以及手把,讓它具有一種好像是一個“不能分割的整體”,但是它卻是可以“拆分”的,它可以是一個“藝術品”,但是它也同時是可以容納物品的“實用器具”,所以名字“合”與“盒”也是諧音的,你看了“外面是圓的”以為裡面也是一樣,可是打開裡面卻是“方的”,有的人看了覺得很傳統,有的人看了又覺得好像機器人,好像“宇宙飛船”,像“蒸籠”...我的作品就是這樣一個“傳統與現代”,“穩與不穩”“整體與可拆分”“可用與不可用”“想象斷定與意外”“像這個又類似於那個”的“矛盾卻不明顯矛盾”的綜合體,“合”系列作品就由此誕生,此系列作品一共三件,在“2012年四川美術學院畢業作品展中”被清華美術學院專家組和四川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畢業設計評審團共同評為“推薦”與“優秀”作品,其中一件被四川美術學院收藏留校。


作品製作過程:

1,打磨成型,材料(泡沫)(2星期)

2,上石膏,陶泥,裱布(漆器專用夏布,裱3遍),腳加固,(耗時一個半月)

3,上灰(內外部共上灰20多遍左右,每遍上灰需陰乾一周左右,每上一遍灰需要整體打磨平整)

4,脫胎(內部原有泡沫支撐,去掉泡沫,使漆器僅剩一層漆殼兒)

5,做內部(內部方形結構,由另一輪脫胎工藝完成,耗時2個月左右)

6,上底漆(5遍,每上一次需要陰乾一周左右)

7,表面處理上色(20遍左右,每上色一遍需要陰乾3到4天,每上一遍需要整體打磨平整)

8,表面效果處理好後,上面漆5遍

9,用水和砂紙打磨成磨砂狀,然後用棉花拋光(上漆之後的光澤為浮光,需要磨掉浮光,重新拋出光澤)

畢業展評奬
在“2012年四川美術學院畢業作品展中”被清華美術學院專家組和四川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畢業設計評審團共同評為“推薦”與“優秀”作品,其中一件被四川美術學院收藏留校,獲收藏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