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畫家楊祖述早年與費以復、董郁文、陳志華、萬昊等一起在蘇州師從顏文樑學畫,後又隨徐悲鴻、吳作人深造。在整個中國二代油畫家中,楊祖述以其個性鑄造的藝術,豐富了這一代。

色彩之於油畫一如線條之於國畫,占據無可厚非的主導地位,楊祖述的創作中對光的表現極為用心,前景與背景的反差聯繫,光與彩和諧巧妙的統一。他的畫猶如一首清幽的田園詩,構成詩中節奏旋律的,便是清純響亮的色彩。在鋪滿色彩的油畫中其畫面卻呈現出寓靜於鬧,寓無於有,畫家的真性情就刻寫在他的色彩中。單純而不失豐富,豐富而不膩,響亮而不浮。亦即在創作之前便成畫在胸,一氣呵成的整體感不是對自然的臨摹 而是心靈的詩意流露。筆下的自然,完全是經由他心靈陶鑄作品背後那湧推出的濃濃意趣。這是楊祖述色彩的個性,也是他藝術的個性。

靜,是中國藝術所力求的一種境界;虛,則可納萬物於其中。對西方人來說,或許有些玄乎,對東方人來講,卻是一種可感悟、可入其中的實境。

中國油畫藝術在手法呈現上將西方油畫詩化了,楊祖述是成功的實踐者,油畫家、水墨畫家 畫布油彩 水墨宣紙,只是工具技法上的差異,與作品逸趣不必存在唯一必然關聯。楊祖述在後期的創作中,已經來到了不存法則的境地。主導他創作的是他自己一個超出畫種概念的畫家,這就解釋了楊祖述作品何以具有如此親近、熟悉的詩意。對於以詩意表達為主旨的畫家來說,重要的不是眼見,而是他感悟了甚麼。畫筆成為他傳達內心感悟的路徑,勞動改造把楊祖述從藝術的程式殿堂中驅逐出去,眼前的自然與現實生活所啟動的不是技法,而是一顆純正的、後天學習無法徹底改變的中國藝術心靈。生活的遭遇以其偶然的方式把楊祖述推入了另一個層面的藝術,經歷生活坎坷的時代背景,依然能擁有保持這份率真,背後支撐他的是一份對藝術的摯誠與生活的信念。



1995 於台北敦煌藝術中心舉辦個展,並出版《楊祖述畫集》。
1994 創作《最後的牡丹》,此後眼睛已無法正常作畫。
1993 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特殊貢獻獎。
1967 任上海戲劇學院、舞台美術油畫系主任。
1951 創作《毛主席慰問傷員》、《白求恩大夫》參加第一屆全國美展得第一、二大獎。
1943 與聞一多等人在西南聯大組『太陽畫會』參與社會美術活動。
1940 入中央大學藝術系深造,師從徐悲鴻、傅抱石、吳作人諸大師。
1928 就讀蘇州美專,班主任顏文樑。受學於周方白、呂霞光、呂斯百等。
生於江蘇太倉市。